一、课程基本信息
课程名称 |
体育与健康 |
课程性质 |
通识必修 |
考核方式 |
考试 |
总学时数 |
224 |
课程学分 |
4 |
先修课程 |
|
适用专业 |
全校各专业 |
二、课程简介
本课程采用分段性课程内容设计,分为体质健康课、体育教学俱乐部、健康悦跑俱乐部三个模块,开设学期为1-7学期。将运动基础、个性化运动项目及身体素质提升有机结合,使学生接受“四年不断线”的完整体育教育。针对学生身体素质、适应能力、社会需求,建立教学、训练、竞赛体系,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,培养学生规则意识、抗挫折能力、团队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。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健康知识和基本技能,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;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,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。
三、课程目标
课程目标 |
对应的毕业要求 |
1.知识层面: 1.1通过“四年不断线”的体育教学,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基本技术,了解各运动项目的特点。 1.2了解各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。 1.3掌握运动项目的竞赛组织、编排、步骤或掌握运动项目创编原则、方法、步骤。 1.4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、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,达到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水平。 |
熟练掌握各运动项目基本技能,具备独立组织项目比赛的能力或进行项目创编的能力;熟练运用体育运动健康知识,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。能够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,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。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,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。 |
2. 能力层面: 2.1具备体育运动能力。 2.2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、自主管理能力、协调沟通能力、创新意识和抗挫折能力。 2.3具有项目比赛鉴赏能力。 |
熟练运用科学体育锻炼方法,提高综合能力。改善自身心理状况、克服心理障碍,运用适宜的锻炼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。 |
3.素质层面: 3.1健全学生人格,提升综合素养,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。 3.2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、合作意识、规则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。 |
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备自主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。在身体上、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达到一种良好状态,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。 |
四、教学内容、重难点和课时分配
【教学内容】
(一)体质健康课、体育教学俱乐部、健康悦跑(支撑课程目标1.2.3)
(二)体质健康测试项目(支撑课程目标1.2)
内容:身高、体重、肺活量、坐位体前屈、立定跳远、仰卧起坐(女)、引体向上(男)、800米(女)、1000米(男),注重学生不怕吃苦,抗挫折的教育,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。
各教学环节(含主要实践环节)的课堂学时分配表(单位:学时):
项目 学时数 |
合计 |
指导与练习 |
测试 |
体质健康课 |
32 |
22 |
10 |
体育教学俱乐部 |
96 |
66 |
30 |
健康悦跑 |
96 |
84 |
12 |
合计 |
224 |
172 |
52 |
五、课程教学方法
课程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、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组织实施,多采用讲解示范、分组教学、分层教学、启发式教学、体验式教学和鼓励式教学法等,使学生掌握各项目的基本技术和技能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情景模式、角色体验、团队竞争等教学方法,提升课堂话语和知识传播的有效性,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和学习,参与和思考,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,进行抗挫折教育,以“课程思政”教育方式,在潜移默化中实现“德”的提升。同时,利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,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六、学习过程设计
(一)教的过程设计
体育教学过程主要采用“四级管理”的形式:教师明确自我管理和指导职责,体委明确自我管理、协助教师和管理俱乐部活动职责,学生组长自我管理和督促本组活动质量职责,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职责。提高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,培养学生规则意识、抗挫折能力、团队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,并要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思政元素,将课程思政充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。
(二)学的过程设计
1.课前自学环节:提供各项目理论知识、经典赛事等学习资源,布置视频学习内容,从专业视角提出问题,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。
2.课中学习环节:教师讲授技术要领及重点难点教学内容,给予示范;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练习,组长组织和检查,体委监督,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。
3.课后练习环节:根据阶段性教学的目标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,采取作业抽查的方式进行检查,形式分为视频传送,组长监督,教师检查等。指导学生参加课外锻炼、体育社团和竞赛活动。
学生课下学习活动安排表
教学内容 |
学习活动安排 |
备注 |
专业技术 |
每周至少一次 |
抽查 |
身体素质 |
每周至少一次 |
抽查 |
七、课程教学评价
课程教学目标 |
考核内容 |
评价依据 |
课程目标1 |
掌握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,重心指向学生学习过程。 |
作业检测、课堂表现、阶段性测试 |
课程目标2 |
完成项目教学比赛和创编展示,激发学生锻炼兴趣。 |
作业检测、课堂表现、阶段性测试 |
课程目标3 |
熟练掌握1-2项运动技能,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。 |
课堂表现、期末考试 |
八、成绩评定方法
1.成绩评定方式
本课程为考试课,以国家体质健康测试为基础,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形式,考核内容包括身体素质、专项技能和平时表现,将考核的重心放在学习过程质量的考核评价上。
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构成:
评定方式1:平时表现占30%,包括平时出勤、课堂表现、作业及阶段性测试。出勤情况实行减分制:迟到、早退一次扣1分,事、病假一次扣2分,旷课一次扣3分,服装不符合要求扣1分;阶段性测试实行通过制,通过方可参加期末考试。
评定方式2: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占30%,每学期选择体质健康测试项目3项作为期末考核内容,800米(女)/1000米(男)占10%,立定跳远占10%,仰卧起坐(女)/引体向上(男)占10%。
评定方式3:各项专项技术考核占40%。
2.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
课程教学目标 |
平时表现 |
体质健康测试 |
期末考试 |
分值 |
权重 |
分值 |
权重 |
分值 |
权重 |
课程目标1 |
40 |
30% |
50 |
30% |
15 |
40% |
课程目标2 |
40 |
30% |
50 |
30% |
15 |
40% |
课程目标3 |
20 |
30% |
0 |
30% |
70 |
40% |
九、课程学习资源
1.选用教材
教材名称 |
编者 |
出版社 |
出版时间 |
是否为 马工程教材 |
备注 |
《大学体育教程》 |
左景江 |
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|
2022年8月 |
否 |
|
2.主要参考书目
各课程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参考书目。
3.其它学习资源
以《大学体育教程》为基本教材,在体育教学过程中,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删减与增补教学内容,另外教师可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补充相应的体育竞赛视频欣赏。
执笔人: 关静红 2024年8月1日
审核人: 宋晓洁 2024年8月1日
批准人: 关静红 2024年8月1日